林西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草编,让她和非洲交织了31年华声在 [复制链接]

1#

年1月,正值桃李年华的胡晓琴,作为援非项目的代表和专家,被国家派往非洲,传授龙须草编的技艺,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跨洋故事。

图文提供:胡晓琴

胡晓琴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工厂门口。

胡晓琴,年出生于郴州市临武县双溪乡(现为舜峰镇)大岭村。从小看到奶奶、姑姑、妈妈编龙须草席,对此很感兴趣的她耳濡目染,自然的学会了这门手艺。读初中时,心灵手巧的胡晓琴就和一个发小一起独立编完了一床草席。

年11月,长沙外经办的工作人员来临武招龙须草编的手艺人,技艺出众的胡晓琴被选中。在长沙培训一周后,于年1月,从北京飞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年2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胡晓琴(前排右一)和同事一起去山上看材料。他们头上和手中拿的草帽,就是用当地原材料编织出来的,深受当地人喜欢。

年7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该国总统(左一)在展览中观看胡晓琴展示产品。

当时,“援非”的宗旨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解决当地就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当地没有龙须草,胡晓琴压力很大,她每天都需要乘坐皮卡车上山,寻找当地合适编织的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她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树叶、树藤代替龙须草进行编织教学。

没有合适的机器,就靠自制工具,当胡晓琴编完第一床草席的时候,一双手被扎的都能看到里面的肉。

在技艺成熟后,胡晓琴他们在当地办了个很大的草编展览。当地人民惊叹,中国人能把他们不要的那些东西,制作出这么多品种、能够卖钱的产品,他们想都没有想到过。

年6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展览当地学员生产的产品。

年9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胡晓琴(右一)一对一的教学员编草编。

年9月,中国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大使夫妇来工厂参观学员制作草编生产过程。

年1月,胡晓琴和新招的学员开会,说明安排和要求。

年回国后,胡晓琴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年,她又被派往西非国家——几内亚比绍去传授草编技艺,直到年5月回国。

年3月,胡晓琴在几内亚比绍办草编展览与该国教育部长谈草编。

几内亚比绍,胡晓琴和两个想来学草编的小姑娘合影。

几内亚比绍草编工厂,胡晓琴与学员合影。

从几内亚比绍回来后,龙须草席已是销声匿迹,几乎无人编,更无人买,她感到无事可做,再次前往非洲,于年底到达安哥拉打工、做生意。年底,为了照顾在长沙读中学的女儿,她放弃了安哥拉的生意,回国到长沙陪读。

“回国后,我看到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于是想到了重操旧业,又开始做草编。在她的努力下,临武龙须草编技艺分别于、年被列入临武县与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晓琴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此同时,她的一些龙须草编作品开始在各类展览中获奖,胡晓琴也获评“草编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年8月,胡晓琴注册了湘菲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免费培训村民,统一收购、销售产品,带动了多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年,胡晓琴(左二)在指导两名刚学编织草席不久的妇女,编织草席虽然枯燥辛苦,但她们乐在其中。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摄

年,胡晓琴展示她最满意的《龙凤呈祥》龙须草席。编织一床草席需花大半个月时间。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摄

年,临武县舜峰镇杜家村须草编织技艺传承基地,胡晓琴和员工一起合影。

年3月7日,时隔30多年,胡晓琴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看望当时的学员们。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了解到他们一直在坚持草编的生产经营,还带了徒孙们一起在编织草编,让她无比高兴。

和学员相处的20多天里,胡晓琴和他们探讨了怎样把产品创新,把产品编织的更精美、时尚。创新新产品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她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还能再次踏上非洲与学员相互探讨草编心得。

年3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胡晓琴和当地学员讨论产品的发展。

年3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胡晓琴和当地学员讨论产品创新。

当地学员自己创新,草与布相结合的产品。

当地学员制作的产品。

胡晓琴和当地学员一起用蒲草编织的草鞋和篮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