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七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久 http://m.39.net/news/a_5326271.html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七)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饹豆板子

钉制历史,吃掉贫穷,消化现实,追赶末来,借助水深火热,成就终身事业,把光秃的山岭摁到锅里,把成山的庄稼和成面,不管是山壑纵横,还是石头瓦块,投入怀抱,就是最终的理想。

饹豆板子,结构极简,农家必备,大小不一,普遍使用于八十年代,大为盛行。饹饹(gege)豆和饸饹,都是北方的一种类似的传统面食,原料大都是用荞麦面或高粱米面、玉米面等,做法也接近。只是饸饹要用专用的饸饹床,通过杠杆活塞在有眼漏筒中挤压到开水锅里,饸饹条较长。饹饹豆则是在带眼铁皮板上,用手搓,比较短,这种面食有卤子,吃着筋道滑口,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小时候,家庭人口比较多,主食以玉米面为主,一个营子百家都是一样的饭,吃上一顿饸饸豆,也算是改善生活了。记得在冬天扒大麻时,半夜饿了,妈妈切上点酸菜叶,搓了半锅糟米面饸饸豆,在我的记忆中是最香的一顿美食。

生活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民俗用具见证了社会的历史,又见到老式怀旧的饸豆板子,仍佛又回到了从前。

.太师椅

官衔命椅象征地位,等级椅上;庄重严谨夸张繁缛,宽以椅人,座椅乾坤大,主子天地宽,臆断抽象,彰显大度,扶手古色匀称衬沁,凳腿支撑朝沐构统,这就是太师椅。

太师椅,始于宋代,精选多种贵重硬杂木为材料,它不是按照外形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它的椅形发展变化更多的是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在时代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

码着椅子类的发展历史,太师椅在明代时安上栲栳椅圈,到了清代,靠背、扶手与椅面连成一片,形成多扇面围屏直角,雕琢细腻富于阔绰,特征突出,奢侈珍贵,座相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耐用,而趋向于尊严气度,放在皇宫衙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变成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中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

太师椅的椅形变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会是在每个中国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特别频多地出现在古装影剧中,坐在太师椅上的人倍受敬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曾经椅上人,风光欲何处,旧椅存世间,又有几多穆。

.农家筐子

把心事装满,挎回家园,为大山沃野当奴隶,“驰骤之若牛马”,只有小确幸的筐子,承载民众的幸福,坦坦荡荡,任意放纵,拿得起,放得下,把我当回事的人,他一定成就一番事业,若有相欠,必是重逢,因我就是一个农家筐篮子。

农家筐篮,多以当地的柳条或灌木编制,一般的老农都有编筐的手艺,只因筐梁的位置不同,用途取向也不一样,如偏梁可背的是粪筐,取中安梁的是挎筐,居家过日子,家家离不开筐篮子。

在经济匮乏的年代,捋树叶,挖野菜,大人小孩上山都挎一个筐子,社员们说:“有穷人,没穷山,有筐子,就饿不倒英雄汉。"小小的筐篮子,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作用,是一个时期的生活物证。

小时候,每到冬季,小孩子不让睡懒觉,在太阳没出来之前,都要围着村子捡粪,公路上的牛马粪,大渠树趟子里的猪狗粪,尽捡筐中,家家有一个粪堆子,都是用粪筐子背回来的。

如今,再也回不到从前,收藏各种筐篮子,回味那个难忘的年代。

.风扇车

因风而生,东南西北风声起;因风而存,一吹如虹粮称魁。借东风草船能借箭,西风烈旗帜漫卷,不管南北风,唯扇自来风,糠秕浮飞去,粟米成精粮,食全十美,毫无亏厌,有风好好吹,一台定乾坤,这就是卧式虎头风扇车,一卧为千秋。

风扇车,也称飏扇、风车、扇车,是一种谷物扬场器,属于民间传统的谷物清理机械,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等物理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而进行运转,是一种采用人造风开展工作的器械。主要部件为风轮、轮轴、轮架、风叶、手柄等。元代王祯《农书》所言:“凡碾之际,以糠米贮之高槛,槛底通作匾缝,下泻均细如籭,即将机轴掉转搧之,糠粞既去,乃得净米。”风扇车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世代普遍应用,具有适宜性,普及率十分广泛。

在赤峰一带,使用风扇车比较早,特别是走生产队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碾房,每个碾房都配备了一台风扇车。人们用人造风拓展谷物清选的时空范畴,摆脱了对自然风的依赖,对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扇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风能利用方面的一个创举,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赤峰市古玩城有一台风扇车,因其外形凶悍,被称为卧式虎头风扇车,是风扇车的代表之作。它右边有轮轴、扇叶和手摇曲柄,还有一个圆形风腔,其进风口就是曲柄周围的圆孔,左边是与风箱连接着的长方形风道,顶部有漏斗,粟谷通过阀口进入风道,饱满的谷粒下落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随气流沿风道飘出机尾的出风口。这是一台集使用与科研于一体的民俗老物件,一定会给你留下美好的赤峰记忆,畅悦人生。

.梳妆镜

跋涉岁月,一镜相承,陈设框影不凡,居在堂屋之中,故镜今照,回原本真,华丽转身渡,伴嫁大美沐和谐,和亲青史照平生,摒弃张扬,内敛沉浮,梳妆宜阔厚,是一种延续传统的丰沛内涵,散发着东方美学的智慧与魅力,自然外化为本能的气质,这就是梳妆镜。

梳妆镜,以镜子为中心,造型简练、质朴、典雅、大方,结构严谨做工精细,流光溢彩不尚奢华,以朴实高雅为第一,“景隐则境界越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云:“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历史是一面镜子,映像出文明之光。

做为家庭生活的日用家俱,梳妆镜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誉为传统民俗文化结晶和艺术明珠,具有木材美、造型美、结构美、雕刻美、装饰美,充分展现自身的色泽之美,曾经广泛适用于家庭装饰。

在20世纪中叶,梳妆镜大为流行,成为姑娘出嫁的陪送家俱首选,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和谐,起承转合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而陪嫁之外的留白,更是独具精妙而无声的设计,今天这些空白也并非只是空白,它们本身就是不装饰的装饰,一种无言之言,镜外之影的弦外之音,留白之美是不装饰的装饰,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片刻止顿,谋定而后功,所有看到的过去,回味感恩与感动,碾碎镜后的故事,是否走进每位观众的心旅里程。

.北京吉普车

承载着社会前行,把人类拉入全新的世界,一阵风的功夫,中国的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耳畔生风,楼房在后面生跑,大路宽又广,开进高速高铁时代,北京吉普车已完成历史使命。

北京吉普车,是一台普通怀旧版跃野车,在BJ车型基础上改进的新产品,更名为BJ。首部两个字母即BJ指汽车生产企业名称的代号,中部4位阿拉伯数字即,首位2表示越野汽车、02表示汽车的总质量(单位:吨),最后一位是企业的产品序号。经典BJ系列,异彩纷呈,家族里最值得纪念的车型之一。经历技术积淀,造型改进,其设计时大量借鉴了克莱斯勒、切诺基、牧马人,整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恍惚间觉有了一个质变,那个年代的自主品牌车型,反映了车型的成功。通过组织全国质量万里行、北京吉普西北行、北京吉普西藏行等活动,不断提高质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

如今,在赤峰市又看到北京吉普车,在红花的映射下,酷炫硬朗,展现独具魅力,富于浪漫情怀,记录了一段汽车发展的历史。

.铡刀

历史的厚重,被生产所利用,上下求索履职寸草,几度来往讨好耕畜,铡则以卧,刀之快斩,把自己经营好,赢取终生的未来,这就是生产队时代的铡刀。

铡刀,结构简单,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同节点的作用,或许是一个事实,赋予以政治和人文色彩,其实民俗文化的意义,还是以生产工具为主,让人深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大跃进年代,铡刀是社会劳动生产工具,由刀底托和刀板片及刀柄扛子组成,用于人工铡草,每个生产队都有两盘,每到冬天都组织社员突击铡草,为春耕生产做准备,那咔嚓咔嚓的铡草声飞出饲养站,不绝于耳,在空中回响。

忽如电力进农村,结束了人工铡草,铡草机促进了农业生产,减轻了生产强度,加快了铡草进度,终结了铡刀的历史,退岀劳动生产舞台,变成社会遗产式的民俗怀旧物件。

.纺绳车排架子

遇麻拧紧,聚股上劲,抓革命促生产,缔造创作历史的命运,把一切拴住,送到生存的路上,用天然绿色之美,纯手工的雕琢臆想,拉回曾经的记忆,让人不忘这纺绳鼻祖工具,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纺绳车排架子。

纺绳车排架子,是绳车的主要组成部件,在横杠上钻出多位孔眼,配以多个铁箍摇头构件,把先纺的绳批子勾住上劲,统于合力,拧成一股绳,完成纺绳子的使命。

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有一个老绳匠,叫陈瑞生,是当地世袭祖传的老手艺人,每年的春耕之前,支起双排对称的绳架子,在生产队的院子里纺织各种生产使用的绳子,如纲绳、刹绳、车套和井绳等,在当时的集体生产中,发挥了促进作用。

如今,机械化取代了人工绳纺工艺,从纺织手工业中解放开来,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排架子独展风骚,点化出民俗文化的闪点,把人们引入深深的怀旧中。

.怪异的滚木

民俗居圆木,手斫枯裂根,滚状古沁千年痕,从乾纳坤玻厨展。有说作战滚木礌石,又说农耕碾压破壳,两者相提并论,趋于难解凝团,这个怪异的滚木,有待拓思破展,企求定论。

这个圆柱实体滚木,是一块树根取木,高30cm,直径15cm,重13公斤,立体上下有24个挖槽,每个槽窝植砸排列规整、错落有序的钢丝和固定回钉,直观十分考究,做工精细,笨拙不凡,使用痕迹略显,一定隐藏着一段本真的秘密。

这个滚木,便于水上运送,用水加重个体载重能力,是运动趋进工具,这个碾子状的木质滚木,与礌石不同,不具备较强从山而降的杀伤作战能力,体轻无锋,应该考虑是南方农耕碾压破壳农具,其借助引绳和人体踩踏加重运动,如花生、芝麻和胡麻等带壳农作物的脱粒,其特点是不伤破坏花生果皮,保护再种能力,轻巧便利,操作省事,可为一个佐证,并不定论。

民俗用具充满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劳动精神,受历史局限和区域范围的影响,一些不确定性还需不断地挖掘和完善,为民俗科学定好位,展示更加渊博的用具文化。

.铧形垦荒镐

酷似耕地工具,用于劈木砍林,垦荒拓野,铧子的初心,回原于镐头雏田,标柄劳动创造历史,赋予古老与传奇,耕种大辽风云,用“契丹铁”来证明。据《赤峰史》记载,辽自初年,在林西的高山上,发现农人垦植“地影”,以铸造农具为生,称一方铁鼻祖,林西“铧子炉”之名,见证了历史,苏颂使《辽咏诗》道:“千里封疆蓟霫间,时平忘战马牛闲,居人处处营耕牧,尽室穹车往复还。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以谷量,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更茫茫。”以诗所见,当时农业传统的农耕文化,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诸文化时代,尤以辽代饶州冶铁铸铧为盛,燧石为母,镰铁为父,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标榜赤峰的雄浑历史。古式铧形拓荒镐,是人类农耕文明进步的一个社会符号。

生活是盆地,百里沃野,人类开天为犁,有多少山丘就有少耕种,码着历史的垄沟看到红色的锈迹,是犁铧子亲吻土地留下的咬痕。这个古式拓荒镐,形状如犁铧子,生铁浇铸而成,尖刃边扩,极具安装镐头特征,重达20多斤,略显笨拙,锈迹斑斑,厚润的包浆,有多少心事流露出多少付出,渗透的汗水流淌成盐咸滩,诉说着古代原始森林的松山故事,有树木才有大山,有镐头才有田地,寻找曾经的痕迹,迷醉在天地之间,该流逝的离去,时光带不走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镐头就是一次旅行,沿着山川河流,穿越红山,回到赤峰。

启迪开智镐从容,农耕文明犁生成。古式铧形拓荒镐,这也许是一个迷宫,走进来,装在心里,永远也不会出来,坠在井沿上,让人思索,一个镐头一个坑,一个铧子一条垄,一个农具代表一个时代,犁铧子逼牛,演义犁杖,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初头朗村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澳洲讯报(新西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