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疫人物丨林西王海英抗疫女记者战地 [复制链接]

1#

“咔嚓咔嚓咔嚓……”凌晨1点30分,塞北小城林西的街头夜色清冷,寒风萧萧,在松漠大街拐角处大楼内的几间办公室却依然灯火通明,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急促。这里,林西县融媒体中心的几名记者正在加班加点赶制第二天的新闻,此时,《林西时讯》编发部主任兼记者王海英已经在电脑桌前整整坐了11个小时30分钟。

“疫情当前,我是一名战士”

“妈,这俩孩子还得交给您,本想趁过年让您休息几天,看来又不行了,您老还得继续辛苦。”大年初三一早,王海英将两个孩子又送到婆婆家后,带着愧疚走上了疫情防控宣传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来之突然,王海英根本没想到,除夕全家大团圆时,她底气十足的在近70岁婆婆面前保证的事儿竟然“泡了汤”。

“您不上班,那活就没人干了吗?”10岁的大女儿含着泪眼巴巴的望着妈妈。王海英边穿衣往外走,边解释说:“有人干,但这个时候得去,我是一名*员,又是部门负责人,就像班级干部一样,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疫情紧急,妈妈也是一名战士啊。”

正当很多人“谈疫色变”的紧张时期,王海英却手心里攥着汗,冒医院、急控中心、社区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整理全县疫情防控的第一手信息、动态,通过各媒体平台传播给全县人民,既让群众了解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又不因过度宣传引起恐慌。

1月27日,林西县出现一例确诊病例,并将密切接触者送往留观点。“一石惊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更有不实传言在小圈子里扩散,王海英第一时间前往留观点采访。当看到身着“战备装”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9名密切接触者生活起居井然有序,特别是临走时留观人员透过窗子向她微笑招手的那一刻,王海英激动的热泪盈眶。顾不上吃午饭,她“趁热”写出《林西县:留观点里有责任有温情》,迅速在当地各媒体发表,打消了人们的猜疑和恐慌。

为准确报道疫情期间人们最关心的生活保障、复工生产问题,王海英来到市场、超市、乡镇街道,全面了解情况,撰写刊发新闻稿《林西县:备好“菜篮子”备足“米袋子”稳价保供安民心》、《林西县:复工复产,让扶贫产业再“壮”一些》、《林西县:备好“家当”忙春耕》等作品,给市民们吃上了“定心丸”。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经济日报和内蒙古学习强国平台刊发,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林西县疫情期间民心安、社会稳的真实境况。

职业的责任感让王海英始终坚守在疫情宣传一线,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她走乡镇、进社区、入大棚、到工矿,采写*员干部群众筑牢防疫安全网守护家园的强大势气,展现全县防疫生产两不误振奋人心的发展场景,增强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

“安心工作,家里面有我在”

“村口处一定要把好关,决不能有一点懈怠。”“网格员要做好巡查,有特殊情况及时上报”“我们要有信心,大家再加把劲……”远在60公里外,同是80后的丈夫姜震也正全力以赴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年,根据林西县鼓励优秀人才进村任职*策,时任县委接待办副主任的姜震被选派到统部镇水头村任*支部书记。大年初二开始,他就带领村“两委”日夜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照顾家里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在王海英一人身上。

疫情当前,她深知丈夫的责任重大,理解也更支持他,家里的一些琐事都不会让丈夫分神。在她眼里,只要家人不生病,再苦再难都可以咬牙坚持。

事不随人愿,怕啥来啥,一天下午,接到婆婆电话,说两周岁的小女儿突然上吐下泻还伴有高烧,婆婆因着急又犯起心脏病,这可急坏了正在新城子镇采访的王海英。打电话给丈夫,回复“实在太忙,回不去!”王海英想“那也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坚持完。”结束采访匆匆赶回家时,孩子已经吐得小脸惨白,婆婆也折腾的浑身无力。上医院、找大夫、买药……一番折腾下来,已经到了夜里12点多。看着熟睡中孩子小脸上的泪痕,又急又累的王海英第一次在电话里和丈夫吵了起来,挂断电话,她把自己闷在被子里,痛哭了一场。

“别看她是个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工作起来却像个‘女汉子’,尽管每天有采访、写稿、上报材料很多工作,但她从没喊过累。”经常和王海英一起采访的李晓*这样评价她。

精彩的、贴地气的“文字”都来源于生活,辛苦、繁忙、奔波、寻找,每篇稿件都要反复修改,每天都在和枯燥的文字打交道,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忘了自己、亲人的生日,颈椎病、腰椎病犯了的时候痛不欲生,这些“待遇”身在一线的王海英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们都有着深深的体会。“全县疫情防控战役打的这么火热,一线人员的坚守付出又是那么感人,我如果报道不出来,就是失职。”王海英淡淡地说。

“不忘初心,这是我的责任”

疫情当前,没有人不担心被感染,作为记者的王海英更是深知厉害关系。可明知危险,一名共产*员的使命和责任也驱使她必须要冲上去。为捕捉交通民警严格把关、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县城南卡口,王海英竟然忘记了“一米线”距离,把相机伸进受检车里抓拍特写,当时被查人正在咳嗽,高烧38°7,医院做检查。检查民警的提醒让她顿时心里咯噔一下“要是自己被传染咋办,孩子和家人就毁了。”当天,她没有去婆婆家看孩子,进行了自我隔离。刚两周岁的小女儿哭着喊着“找妈妈”,天天让奶奶抱她守在窗前,巴望着妈妈快回来。她也想孩子,几次到婆婆家小区门口又走了回去,怕惹孩子哭闹更厉害,她连电话都不敢打,只能默默噙着泪水,期盼着疫情快快过去。

不仅在媒体宣传,生活中的王海英更是一个疫情防控劝导员,每次采访或进出小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行人或小区人员戴口罩、不聚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大家“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一次,她到手机店修手机时,听到店老板有人“硬约”去看雪景,她赶紧上前劝告,说明解禁是为了复工生产,不是聚会闲逛,不能扎堆聚会,一顿苦口婆心的劝说,成功制止了这次聚集。

“要以职业的精神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成就事业,不能稍有懈怠”,这是王海英始终如一坚守的工作原则。年出生的她非常酷爱自己的这份新闻宣传工作,参加工作17年来,她起早贪黑进村下乡,跑遍全县所有乡镇村组,挖掘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深刻了解和敏锐洞察,每年都推出十几篇深度报道。其中《林西县百名村官新农村论剑》《农家店里话农家》《挪开“穷窝”安居乐业》等很多作品在自治区、市县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奖,连续多年被授予市县级“十佳新闻记者”“优秀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年曾获得全县“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殊荣。

疫情发生以来,她收集疫情防控照片余张,信息报道30余篇,这数万字里有着她的付出与心血,像一朵迎风绽放的“秋英花”用执着和坚守及时传递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光与热”、“黑与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