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贸圣佳2021春拍鹤膝桌考略记黄花梨 [复制链接]

1#

明黄花梨插肩榫平头案

L:90cm,W:42cm,H:76.5cm

中贸圣佳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鹤膝一词亦作“鹤厀”,最早的文献记载于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唐代李延寿撰《南史·陆厥传》,谓鹤膝为律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

用作家具名词,始于南宋淳熙四年(年)陈骙编纂的《南宋馆阁录》省舍卷,内载“秘阁后道山堂”陈设的家具有:“黑光偏凳大小六、方槕二十、金漆椅十二、鹤膝槕十六”(见《丛书集成续编》第53册)。

明代以功能或使用场所区分桌案,不似今人以型制划分桌案。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后附“名词术语简释”未提及“鹤膝”一词;扬之水先生在《唐宋家具寻微》中,称鹤膝桌为“中间凸起若竹节的桌子腿”;当下家具业内人士则俗称“剑腿”,其来源不可考。

陈增弼教授在《文物》年第6期,刊登《千年古榻》一文,对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的四张五代木榻,做了充分的研究分析,并对榻腿做详细介绍,描述为“以如意云头为主的多变曲线组成的特殊轮廓”。同时举五代王齐翰《勘书图》、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中所绘几乎相同造型的榻,证明是当时流行的式样。

五代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的木榻

此榻的腿型,实际上就是文献所载之鹤膝。

类似造型的出土家具实物,尚有数例。辽宁省博物馆藏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木桌,根据年文物杂志第12期载文,对该墓的研究表明,此桌可能制作于辽圣宗时代(-)。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辽宁省博

中国文物报18期(年5月18)刊登消息,内蒙古林西县白音尔登苏木辽墓,出土辽代中期的木几。相对于叶茂台出土的木桌,此几足部保存的更为完整。

辽代中期内蒙古林西县白音尔登苏木辽墓出土

《考古》年第4期项春林《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载,该墓出土木桌一件,“四足作云板形”;木床一件,床围木板上有汉字墨书,“床沿镶有八个桃形装饰图案”,底座与床面不用卯榫固定,可以自由挪动。

辽中期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

《文物》年第4期载解廷琦《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墓主阎德源葬于年,墓中出土木榻明器一件。

上述实例出土地域涵盖中国南北大部,涉及桌案及床榻,腿型虽变化多样,但均可归为一类。足以说明五代至两宋辽金时期,这类“鹤膝”腿型的家具广泛流行。同时期的绘画及出土壁画中众多类似的描绘,也能说明这一点。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1号辽墓,为辽天赞二年(),壁画位于墓室北壁。一扇开启的门内有一方桌,足部为花形马蹄,牙板类似早期床榻壸门上的齿形波浪纹。该桌是目前所见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图像例证。

辽内蒙古赤峰市宝山辽墓壁画

同时期的宝山2号墓壁画中,一服饰艳丽的仕女,手持杌凳,杌凳上缚有座垫。凳足形如鹤膝,与唐代《宫乐图》所绘“月牙凳”的腿型如出一辙。

辽代早期内蒙古宝山2号辽墓壁画

比宝山墓晚一年()的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壁画中出现两张鹤膝桌的形象,其腿间分别为单枨和双枨,腿足曲线集中在顶端、中上部及底足处,更似鹤膝。

五代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壁画1

五代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壁画2

《洛阳考古》年01期刊登两座五代墓发掘报告,分别为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和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壁画墓。墓室内采用砖雕和彩绘壁画相结合的方式,砖砌桌椅等家具,彩绘人物形象,有仕女劳作图、弹唱饮宴图等多幅画面。其中有砖雕桌子侧面多达五幅,腿足雕刻出各种波浪形曲面。不仅如此,两座墓中分别雕有一幅带托泥的盆架图案,所见三足均为断续起凸的曲线,中间一根阳线。

五代洛阳苗北村壁画墓

五代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五代壁画墓仕女劳作图

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北汉墓(年)壁画,显示鹤膝桌侧面单枨,而正面已无枨子。

五代晚期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北汉墓

此外,五代书画除了勘书图、重屏会棋图之外,还有大英博物馆藏五代周文矩(传)《倦绣图》,图中架子床旁绘一鹤膝腿方桌。

五代去唐不远,唐代《宫乐图》(台北故宫藏)中,仕女围坐的壸门大榻,榻面喷出明显,面下双层叠涩,已然具备案式的形象,倘若去掉中间连续的壸门,只余四角支撑,分明是桌案的雏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周昉的《演乐图轴》,树后露出一长方桌,四平式,四角鹤膝式腿足立于托泥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与宫乐图中的大榻之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

唐周昉演乐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加之唐代《内人双陆图》《捣练图》《挥扇仕女图》,以及阎立本的《职供图》等,出现众多带有鹤膝腿的杌凳、圈椅、底座等形象,说明在唐代鹤膝腿型的家具普遍流行,抛开周昉的《演乐图轴》是否存在争议,也可进一步推测鹤膝桌在唐代已经出现,其形制是经由壸门榻弱化箱体结构之后的产物。

河南登封市黑山沟村李守贵墓,墓的考古纪年为北宋绍圣四年(年),墓中出土壁画备茶图中画一鹤膝桌,伎乐图中则画一双层壸门式桌。后者与《内人双陆图》中的棋桌相仿。两桌的同时出现,说明在由唐至宋的长时间里,鹤膝桌与壸门式桌应该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是家具形制演变的必然过程。

北宋河南登封市黑山沟村李守贵墓壁画1

北宋河南登封市黑山沟村李守贵墓壁画2

宋元之际,鹤膝桌的形象仍旧在绘画和壁画中频繁出现。比如北宋建隆元年()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北宋墓出土壁画、辽乾统元年()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刘雨墓出土壁画、台北故宫藏南宋描工张胜温《梵像卷》画册、宋代佚名《梧陰清暇圖》,以及著名的宋代佚名《羲之写照图》等等,图中的鹤膝桌多是四面带枨,甚至有的带罗锅枨。山西省兴县康宁镇红峪村元代壁画中的鹤膝桌,桌面与枨子之间甚至带有连续的壸门,是早期壸门床榻的遗存元素,说明家具形制演变过程中的反复交织。

元山西省兴县康宁镇红峪村壁画

山西广胜下寺元泰定元年()的壁画贩鱼图,鹤膝腿间双罗锅枨,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代任仁发的《琴棋书画》之琴图,琴桌已无正面之横枨,便于就坐时腿部的活动。

元任仁发琴棋书画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代鹤膝桌腿足曲线变得柔和舒展,线条清朗造型简练。唐寅的《陶榖弱兰图》《临韩熙载夜宴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临宋人观棋图》《清明上河图》等,都画有鹤膝桌。明代礼部尚书王琼,卒於嘉靖十一年,其生前所绘《王琼事迹图》册现藏国家博物馆。其中一册“职掌十库”,是其稽核内廷十库的场景。画中王琼座前黑漆鹤膝桌(案),腿足纤细,中间凸起部分已然省略,只余上部及底足的花形曲线,显得愈发劲挺干练。

明佚名王琼事迹图册之职掌十库国家博物馆

这样的造型已是我们所熟知的明式造型,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中的“酒桌”制式相同。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之酒桌

上述资料显示,文献中所说的鹤膝桌,多数实际上属于案类。鹤膝桌案经过由唐至明数百年的演变,已经成为明式经典器型,并被明代皇家所喜爱而广泛使用。故宫博物馆藏有多具此类造型的明代鹤膝桌案,如明万历红黑漆云龙寿字纹剑腿平头案(《故宫家具全集》所注名称,下同)、明万历黑漆彩绘描金云龙纹剑腿平头案、明万历黑漆撒螺钿描金龙纹剑腿平头案等。

台湾学者吴美凤在《明代宫廷家具史》中研究认为:在明人的礼制上,“案”的位阶大于“桌”,皇帝用“案”,阁臣用“桌”。皇帝使用的案,一般统称“御案”。依场合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读书为“书案”,颁发诏书称“诏案”,陈放衣冠等物的案叫“冠案”,置印玺宝章的为“宝案”,焚香拜天的称“香案”。(吴)

从规格等级上看,本拍品应属于前文所说的“香案”。

俊逸健朗的小香案,精选纹理华美的黄花梨木斫制。案面攒框镶独板面芯,纹理清新淡雅,包浆莹灿光洁。冰盘檐下部缓缓下敛内收,至底踩一道边线,过度自然顺畅。

牙头牙板一木整挖,牙头锼挖成云如意云头,以斜肩与腿足相交,嵌入腿足上截的槽口。牙板与腿足的上截的外皮处于同一平面,云头上以精炼的刀法雕琢新发的叶芽,花叶自然向两侧翻卷,顺叶尖起出挺括的阳线,沿牙板和腿足边缘延展。

向内的阳线大幅下沉,继而急速蔸转向上,聚于人字形出尖,勾勒出跌宕起伏的壸门轮廓,颇具壮阔而挺拔之势。向下的阳线顺势沿腿足的边缘而下,至底部外翻出马蹄,落于俯莲形底足上。底足处雕灵芝云纹一朵,云尖上扬成一炷香,直插云顶,气势如虹。这炷香线,也昭示着案子的用途。人们所祈望的美好心愿,将随着这一炷香线,传递给在天的神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