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复制链接]

1#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kstejiao.com/

赵丽杰驾驶着拖拉机显得豪气十足。李晓军摄

播种前赵丽杰(中)检查种子情况。李晓军摄

梁忠厚检查地膜玉米播种机工作情况。张晓琴摄

梁忠厚打包塑封藜麦。张晓琴摄

哈斯格日勒穿针引线。本报记者李新军摄

哈斯格日勒(右)精心描绘民族服饰花式。本报记者李新军摄

李陟宇(左)详细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和面临的困难。本报记者胡日查高敏娜摄

李陟宇(左)为白辛嘎查捐赠防疫物资。本报记者高敏娜胡日查摄

王衡(右)深入贫困户家了解情况。王群摄王衡(左二)在村民院里召开民主评议会。王群摄

在大棚中忙碌的齐晓景。本报记者胡日查高敏娜摄

齐晓景(左三)组织合作社实施“送订单进庭院”模式。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蒙古马精神积淀着草原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草原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草原人民自强不息、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引领。本报今天推出“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特刊,用镜头记录、用图片表达本报已刊出的“蒙古马精神”的忠实践行者、脱贫攻坚典型人物赵丽杰、梁忠厚、哈斯格日勒、李陟宇、王衡、齐晓景的动人故事,难忘瞬间,展现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聚焦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奋力投身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伟大实践中“身边的榜样”的力量。

——编者的话

赵丽杰

赵丽杰是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双兴村新时代新型农民,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带领乡亲们种有机杂粮,经营的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她创办了“双兴老三区”乡土有机杂粮品牌,如今合作社年加工有机杂粮吨、食用菌10吨,年销售额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河北以及东北等地。辐射带动了多户贫困户脱贫,户农户增收。

梁忠厚

梁忠厚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村民,一场车祸,让他的右腿落下残疾,还欠下六七万元外债,被识别为贫困户。但他觉得当贫困户不光彩,“不能全靠政府,自己得做点儿啥”,就在村里种起了藜麦,成立了家庭农场,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

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汉子。他老实肯干、不等不靠,为了奋斗出一个美好光景,在生活的变故中硬生生地甩掉贫困户的帽子重新“站”了起来。

哈斯格日勒

哈斯格日勒是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鄂温克族服饰匠人,是当地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示范户。她因病致贫不服输,飞针走线传技艺,脱贫路上挑大梁,凭借手艺和学识,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培训老师,到开店当老板的人生逆袭,还带动56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内蒙古脱贫攻坚“智志双扶”的典型。她经营的艾罕民族服饰店年被评定为呼伦贝尔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

李陟宇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驻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帮扶干部李陟宇,7年坚守书写穷村巨变,他始终坚持最初的信念:百姓不脱贫,驻村不脱钩。他把全部感情倾注在白辛嘎查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带领全村老百姓硬是把原来远近闻名的“穷乱嘎查”,打造成人人羡慕、家底殷实的“模范嘎查”——贫困户从年的户到年底清零。村集体经济从一无所有到现今年入30多万元,把白辛嘎查建成了产业兴旺、山绿水美、生活富足的新农村。

王衡

王衡是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为了村集体经济,他当马倌、牛倌、推销员;为了找回丢失的马匹,骨折、扭脚是常有的事,可他没有一句怨言;走村入户中,亲切地喊着贫困户叔长婶好,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5年时间,王衡与老百姓患难与共,用真心、真情体恤贫苦户,用激情、热情感染带动帮扶群众,殚精竭虑为老百姓谋求幸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与支持。

现如今,永和村已建成亩养殖场地,存栏匹马、峰骆驼、头牛、78头驴,不但还清了借款和前期投资,纯利润达20万元以上。今年,永和村户贫困户人全部脱贫。王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齐晓景

齐晓景是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才孵化中心负责人,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大学生村官。

大学毕业后,齐晓景将眼光瞄在了她最熟悉的乡村,短短几年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并依托互联网带动了多名百姓脱贫增收。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离不开一大批有技术且心怀理想的年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齐晓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黑土地里也能种出梦想,农村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